武康路南北连接了华山路和淮海中路两条热闹的马路,是一条散布着老洋房的宁静长街。漫步在这条马路上,你可以不时见到两旁的欧式建筑,即便是无法进入到这些保护建筑里参观,隔着墙壁领略其外观也能体会到历史积淀下的优雅沉静之氛围。沿途可以看到周璇故居、黄兴故居、地中海风格的原意大利领事官宅、开普敦公寓等不少漂亮的欧式洋房。
【贴士】 武康路上有着众多的历史名人的故居,值得去看一看
位于淮海路和武康路的交界处,是武康路标志性建筑。武康大楼犹如等待起航的巨轮般,以前曾叫诺曼底公寓。这座公寓由法商万国储蓄会于1924年投资建造,请匈牙利设计师邬达克设计。这是一座典型的法国文艺复兴建筑式样的大楼,也是上海最早的外廊式公寓建筑。1942年之前,这座公寓里没有住过中国人,大多是在电车和自来水公司供职的外籍职员。抗战胜利后,孔祥熙的女儿孔二小姐把这座大楼买下来,做了最大的业主,自己则住在新楼里。抗战胜利后,有“东方第一母亲之誉的电影演员吴茵入住武康大楼,电影演员王人美从1945年起居住在武康大楼,直至上世纪50年代调京。上世纪三十年代著名的电影艺术家郑君里、赵丹也曾居住在这里,现在,孙道临的妻子王文娟依然住在这里的新楼里,他们的寓所恰恰便是当年孔二小姐的闺房。
位于武康路2号,建于1922年,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建筑面积937平方米。叩开别墅的朱漆大门,清幽淡雅中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假三层砖混结构独立式的花园洋房,别墅中部是一个突出的大半圆,半圆之上是一个半圆形的阳台,入口处是两根塔司干式柱。 莫觞清,旧上海著名丝绸大王。1903年他创办了第一家丝厂;1913年在多达10余家丝厂投资或担任经理;1917年又与人合资开设美亚绸厂,后因亏损出局。1920年他和天生锦绸庄合作,使美亚纺织厂死而复活。上世纪五十年代后,这里成为上海市委第一书记柯庆施寓所。文革前一年,是市委写作组办公地点,姚文元在这里写就《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引燃了文革的导火索。
位于武康路40弄1号,建于1932—1933年,华籍建筑师董大酉设计,西班牙式建筑风格的花园住宅。建筑面积约为350平方米。建筑坐北朝南,三层砖木结构,外墙用鲜艳的乳黄色粉饰,水泥拉毛墙面刷浅黄色涂料在阳光下格外耀眼。 1936年,曾是民国首任总理的唐绍仪举家迁居上海。次年“八•一三”淞沪战役爆发,夫人携子女赴港,唐绍仪则避居到武康路女婿寓所。1938年9月30日,三名装扮成古董商人的杀手携带宋代瓷瓶等古玩和凶器,驱车直奔40弄1号。趁仆人离开客厅倒茶取火之际,一把利斧朝着唐绍仪劈去,手起斧落,唐某即刻倒在血泊之中。过后,唐绍仪被送往医院抢救,但终因伤势过重,当天去世。唐氏被刺一案,扑朔迷离,一时间成为上海滩的焦点事件。
英国乡村别墅式花园住宅。建于1923年,砖木结构假三层,组合式人字坡顶十分陡峭,屋面覆盖红色机平瓦,南北皆设置高耸的老虎窗。建筑外墙为淡黄色水泥拉毛,窗边框以隅石形红砖贴面装饰,东西外立面各建有一个三联式的清水红砖大烟囱。西北部二层辅楼设置有大厨房和车库等。1943~1950年间,颜福庆曾在此居住。1956年起由上海市委行政处租用,现为徐房集团管理。
武康路63号建于1928年,与65号构成毗连式花园住宅,占地面积约150平方米。建筑为砖木结构假三层,单体立面及结构对称,四坡屋顶有折脊,南向并列设有四个老虎窗,底层东西两侧为八字形凸窗,上部为八字形小阳台。南面原有的门廊及内阳台现已封闭,原有的大花园也已被隔墙分割,部分原始设备尚有留存但已破旧,现为民用。南面原有的门廊及内阳台现已封闭,原有的大花园也已被隔墙分割,部分原始设备尚有留存但已破旧,现为民用。
武康路67号陈立夫旧居与其兄陈果夫旧居一样也是一幢英国乡村式花园别墅,现为不可移动的文物保护建筑。这幢楼是建于1946年,假三层砖木结构,底层转角部分呈六角形,向前突出,有劵形门洞作进出用。二层是阳台,有水泥栏杆,上下口都有花饰,水泥粉饰外墙。楼前有小花园。可惜现在都改为水泥平地。
武康路复兴中路口,在高墙耸立、绿枝掩映的院子里,有一幢尖屋顶高高耸立的的洋房。因为黑色大铁门紧闭,旁边矮小的红色木门也少有人进出,显得颇有贵族气十分神秘。这就是武康路99号原英商正广和大班住宅。 这是上海市内一幢典型的英国乡村别墅。这幢住宅建于1928年。建筑为砖木结构,方向朝南,白色水泥拉毛墙面,外观富有层次感:露红色木构架、陡坡屋面、老虎窗、大阳台和别致的烟囱。建筑平面略呈L形,砖砌锯齿平面状烟囱,南部L形凹角处有砖柱敞廊,上部为二层露台,砖砌花格栏杆。局部墙体转角及北立面窗框处均有红砖砌筑屋角石,山墙面窗过梁处的半露木构架上有齿形装饰。 原为英商正广和洋行大班住宅。解放后,潘汉年、魏文伯、王震都曾在此住过。后来又作为市委招待所、华东局机要局的办公室。该建筑现为民居。
位于武康路107弄2号,建于1946年,为英国乡村别墅式建筑,占地面积270平方米。此类风格起源于欧洲中世纪,19世纪在英国盛行。该别墅为假三层砖木结构,山墙上有半露的木构架,木构架间用清水红砖砌筑墙面。二楼墙体用白粉饰面,红色双陡坡瓦屋顶、清水砖砌联立式大烟囱,工艺精致考究。底层东南侧设带有出檐的开敞拱券门洞,造型典雅高贵。东窗带有厚实梯形窗套和窗楣,有古典主义特征。室内装饰简朴,功能划分合理巧妙。陈果夫(1892-1951),浙江湖州人,民国时期重要政治人物。民国建立之后,由于蒋介石与其叔叔陈其美有患难之交,蒋对其兄弟备加关照信任。1927年和胞弟陈立夫一起组织中央俱乐部,在国民党内形成了一个很有权势的CC系。当时社会流传有“蒋家天下陈家党,孔宋两家管钱钞”之说。
武康路109号是一幢豪华的英式乡村别墅。该宅围墙高耸,浅黄色粉刷的外墙,外有窗棂修饰。在这样一幢风格独特的小楼前,小说和现实融合了。高高的围墙,修缮得体的窗棂,浅黄色粉刷的外墙,在午后的斜阳里,神秘而略带忧伤。最让人心动的是,大门上方,绿色藤蔓缠绕着弧形支架,无声无息而又姿态尽显。 建国前,这幢花园洋房曾是顾祝同在上海的寓所。顾祝同(1893-1987),字墨三,江苏省涟水县人。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一级上将,曾任江苏省政府主席、陆军总司令、参谋总长、国防部长。1912年加入国民党,先后毕业于武昌预备军官学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31年,任江苏省主席。抗日战争时期,任第三战区司令。1946年,任陆军总司令,负责指挥进攻山东解放军。1950年3月赴台,后晋任为陆军一级上将。1987年,病逝于台北。
建于1923年,欧洲独立式花园住宅。双坡屋面,假三层混合结构。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另有近300平方米的花园绿地。建筑正面朝南,立面为细卵石贴面,装饰简洁,跌檐式山墙,开拱券式木窗,窗檐下有十个小孔,使室内空气对流。南立面底层有敞廊,北面入口置带券心石的半圆形拱券。 五十年代初,为贯彻中央文件精神,上海市作家协会将武康路113号住宅拨给巴金居住。从1955年起,巴金和女儿李小林一家就住在这幢三层小洋楼里,庭院里种满了白玉兰,巴金在此楼居住了40多年,在这里,他写成了《创作回忆录》、《往事与随想》、《长夜》、《一双美丽的眼睛》等译作及小说,被海内外思想界、知识界和文学界公认为“说真话的大书”。
武康路115号,又称密丹公寓,建于1931年,属装饰艺术派建筑风格。五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平面为三角形,深灰色水泥拉毛外墙面。方形窗,局部窗台层层挑出,纵向窗间墙饰有几何图案。该公寓立面造型与大象形体颇为相似,右侧为象首;自四层起,卷涡纹饰弧线逐级跌落,遂成为象颈;窗户为象眼;倒置三角形突出墙面为象牙;圆形壁柱为象鼻;左侧以突出墙体作腹;整幢建筑是一座颇具趣味性的仿生建筑。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孙道临曾居住于此。
武康路117弄内有两幢花园别墅,1号与2号。近年均被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单位。他曾是原金城银行总经理周作民旧居。解放后至“文革”,曾由陈丕显与魏文伯居住过。该住宅是一幢中西合璧混合式建筑,外形具有西方折中主义风格。花园住宅由当时上海华籍著名建筑设计师范能力设计,与1943—1944年建成。
建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式的建筑风格,建筑面积572平方米,花园占地1051平方米。三层砖混结构,底层西部外墙前凸,有3联拱敞廊,入口处上部二层凸出的阳台作简小雨篷,阳台设铸铁栏杆,十分简洁。屋顶四周缓坡顶酱红色筒瓦屋面,檐口有券齿带饰状。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总参谋次长李及兰曾在此居住。李及兰,黄埔军校一期毕业。1945年任上海警备司令部副司令。1946年4月,著名民族资本家荣德生在家门口被绑架,绑匪开着上海警备司令部的特种车辆,手拿“第三方面军司令部”的逮捕证,公然叫嚣是奉命捉拿“经济汉奸”。暴露了军统、绑匪与警察局之间的勾结,引起公愤。媒体曝光后政府压力巨大,李及兰被迫引咎辞职。新中国成立后,曹荻秋、杨西光等市领导曾在此居住。
这是一幢西班牙式花园式住宅,建于1932年。住宅紧贴路边,它全无遮挡的环境十分有利建筑爱好者们欣赏品味。欣赏武康路210号花园住宅及其令人无限遐想的“罗密欧阳台”是武康路之游中最为浪漫多情的地方。
武康路212号是一幢不大引人注意的花园别墅。进入大门,在花园深处矗立着一幢亮丽的英国式的乡村别墅。建筑立面朝东,屋面陡峭,铺盖红瓦,东边屋顶为壁炉烟囱。建筑外墙为白色粉墙,木构架外露,色彩对比十分鲜艳。二层楼有宽大的阳台,底层为联排落地门窗。整幢别墅显得精致典雅,在四周花木扶疏的簇拥下显得十分幽静典雅。
国富门公寓建于1936年,属现代派建筑。目前尚未列入上海近代优秀建筑。该公寓是为纪念一位曾在我国云南省的邮局里工作过,后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战死在战场上的法国侨民国富门(Kauflman)命名的。鉴于他在战场上的事迹,法国租界当局还将淮海中路旁的一条幽静的小街也命名为国富门路,这就是在上海颇有名气的华亭路。
开普敦公寓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最大的设计机构公和洋行后期杰作。这是一幢混合结构四层楼现代公寓。其沿街立面十分简洁,外墙体涂上淡黄色,朴实无华又充满朝气。长方形与四方形的窗框外凸,让室内充满阳光,很好的满足居住者向往阳光与温暖的传统愿望与居住习惯,方窗旁镶嵌着小圆形的窗洞,内镶四方形的小钢窗,形成和谐的对比,增强了活泼向上的气味。最让人吃惊的是,进大门口的三楼体外形像在大海中航行的船舰的锐角形船头,劈风斩浪地航行。
砖混结构的现代派建筑,二层局部带有装饰艺术派风格。建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晚期,有南北花园。呈L型分布,南立面对称,造型简洁,鹅黄色水泥拉毛墙面以立砖饰带压檐,二层中部有出挑的大阳台,目前皆已封窗加顶。无檐平屋顶不设平台,南侧墙面有维修钢梯通往楼顶。北部有突出的柱形楼梯间,其外墙为大块玻璃窗。北侧内院中间设花坛,四周环绕分布汽车间和辅助用房等,整体布局合理。 1950至1952年,抗日名将、原全国政协常委郑洞国曾居住于此。郑洞国,湖南石门人,京沪卫戍总司令,为最早参加抗战的国民党将领之一。
武康庭又名武康新里,主楼建于上世纪70年代,是上海仪表局的办公楼。外表相当朴实规矩的老楼在新世纪被香港一家投资集团相中并华丽转身。武康庭的外围是三层高的小洋房,里边就是原仪表局的办公楼了。办公楼有个地下室,地面上有四层半。里边进驻了一些公司、工作室,当然更有提供游人休闲的咖啡吧、餐厅、服饰店等等。想象在一个午后躺在宽敞的摩洛哥式户外阳台上,真是惬意非凡。如同一个城中的“欧洲村”。
武康路390号建于1932年,由当时知名的比利时义品地产公司设计并承建,典型的南欧地中海式花园别墅。平缓四坡红瓦顶,奶白色外墙,底层在东、西、南三面均有敞廊,居中为拱形,两边为矩形。南面和东面设弧形环抱台阶,南面弧形环抱台阶之上是二楼阳台,檐顶为盔形山墙,通往阳台的是三扇落地大窗。这样的地中海式建筑风格在上海已经濒临绝种。如今这里成了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自然不接受参观。
金嗓子周璇(1918-1957)在1号三楼住过。1943年,她自长乐路留园12号迁来,抗战胜利后去了香港。
巴洛克风格住宅。建于1912年,四层砖木结构,主立面为古典三段式构图,四根通贯两层的混合型巨柱构成主体特征,两侧为方壁柱,中部为圆壁柱。楼层中央悬挑的阳台饰有宝瓶栏杆,二层为矩形落地长窗,三楼则为拱券窗,饰卷涡形锁石,窗裙板上雕刻有盾牌花束及飘带纹饰等。
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黄兴的故居,人称“黄公馆”,不对外开放。这是一幢三开间4层楼的花园住宅,带有古典主义装饰艺术派风格。此楼建造后,黄兴入住后仅数月,就因胃病复发而谢世,年仅42岁。黄兴过世之后,“黄公馆”几经易主,1932年蔡元培、吴稚晖等在此创办上海国际图书馆,它是日内瓦中国国际图书馆的分馆,也是我国第一家国际专业图书馆。这里还曾是上海电影厂的办公楼,楼梯墙上至今还悬挂着白杨、张瑞芳、上官云珠等几位昔日大明星的大幅黑白照片,均已落满灰尘。在安静的武康路,这幢有着几分霸气的老洋房屹立在那里,显得凝重而倔强。
建于1926年,带有西方新古典主义风格的独立式花园住宅。占地面积1280平方米,建筑面积1060平方米。建筑坐北朝南,南面是花园,沿街和面向花园的立面都是比较明显的对称构图,这种风格与文艺复兴后期帕拉第奥别墅建筑形式有关。武康路395号,原是世界社的办公地。这里还设立过世界学院、中国学典馆、国立北平研究所、中国国际图书馆和中法文化协会等单位。 当时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的李石曾(1881-1973年)便是世界社的重要发起者。李石曾凭借着丰厚的财政支持和个人极强的热忱与信心,先后建立了上海国际图书馆、接手了世界书局,并出版发行了众多质量较高的中外书籍。上海国际图书馆当时是国内建立最早的国际专业图书馆。馆内收藏中外图书5万余册,中外杂志达500余种。
沪ICP备12040923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7990号